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二七 > 正文

郑大三附院因“封针”致患者病情加重 有专家称该疗法无科学依据_最近一周的国内新闻

网络整理 2020-01-12 22:24

郑大三附院因“封针”致患者病情加重 有专家称该疗法无科学依据_最近一周的国内新闻

2019-10-23 11:10栏目:吉水县

TAG:

  朱登纳提供的一份“GB/T 21709.6-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 穴位注射)”国标文件显示,穴位注射的定义为:“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预防疾病的方法”。澎湃新闻注意到,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穴位注射的操作步骤和要求,涉及药物种类、剂量;施术方式等。

  封针疗效如何?万国兰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研究论文显示,郑大三附院儿童康复科从1997年至2002年诊治的381例脑瘫患儿,通过“封针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7.1%,其中“正常化”190例。该论文对正常化的描述是:运动、姿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

  郑大三附院官网对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教授万国兰的介绍称,1992年,万国兰在国内创制“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迎来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批患儿前来就诊,“其中包括美籍华人、加拿大华人等患儿,非常有效,有‘神术’之称”。

  承认循证证据“不是很高”,坚称有效

  朱登纳表示,其在门诊上,也遇到过别的医院认为孩子有问题,他觉得没问题的情况,他都让孩子回家,以后定期复查。

  10月22日,澎湃新闻探访漩涡中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记者看到,“封针疗法”仍在进行,有家长抱着一两岁的孩子在做治疗。

  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表示,“封针疗法”实为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针对质疑,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向澎湃新闻承认,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很高。”

  前述判决书显示,2015年10月10日邓某雪母亲王某杰从郑大三附院领取赔偿款5万元,并出具承诺书表明原告与被告已经协商调解。

  朱登纳认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能用这个方法,不能用那个方法。要做到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做一个特别严谨的临床研究,真的比较难。”

  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驳回原告邓某雪的起诉,原因为双方已于2015年10月10日自行达成调解协议,郑大三附院一次性赔偿邓某雪5万元,双方无其他争议。

  主治医生介绍,“封针疗法”看上去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禁止拍照的原因。此外,进行“封针疗法”,必须家属同意、签字。“封针疗法”每疗程十次,每星期三次,根据病情,每次少则三五针,多的几十针。

  赔5万元和解

  而“封针疗法”治疗脑瘫至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是目前饱受质疑的焦点。

  前述“偶尔治愈”的文章称,最初,万国兰买来鸡、鸽子进行动物实验,后又在自己身上试验。1992 年10 月,万国兰开始把这种新方法投入临床使用。

  刚注射两三针,小明就疼得开始哭喊落泪,甚至胡乱踢腿。三分钟内扎了十多针,治疗结束。在旁安抚的小明母亲眼角也湿了。

  除万国兰多年前所发表的论文,朱登纳还介绍,2012年,该院李湘云等医师发表论文,论证头皮点位药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脑组织MBP的表达及抑制GFAP的过度表达,并改善宫内感染早产仔鼠的神经行为。

  “我们用现在的标准去看当时的论文,很多(表述)可能都经不起推敲。”朱登纳说。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发起人,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孙成彦,以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月丹,均不赞成用“封针疗法”治疗脑瘫患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

  10月21日,“丁香医生”旗下公众号“偶尔治愈”发文,质疑“封针疗法”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治疗中使用的部分药物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被要求严格控制药品处方量等,将该疗法推上风口浪尖。

  朱登纳否认该疗法系其老师万国兰首创,称只是有所创新,他表示,“封针疗法”实为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

Tags:患者(304)科学(62)专家(178)病情(41)疗法(11)大三(6)附院(2)郑大三(2)加重(8)封针(2)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郑大三附院因“封针”致患者病情加重 有专家称该疗法无科学依据_最近一周的国内新闻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