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被“低碳”串起的人与生活|碳路者故事

网络整理 2024-01-02 17:02

在广州的一次市集上,王华栋母亲做的四只布偶引起了围观。

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和乡土的配色——绿色的老虎、黑白条纹的豹子,以及龙和南瓜。

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它们,说这就是语文课本里讲的舞龙舞狮;大人忍不住想摸一摸,觉得这些带着传统色彩的布偶,会不会有神灵带来好运的力量。

这是一个七十多岁的山西老太太用废旧布料做的布偶。它们曾经参加过一些艺术展,如今,也因为“可持续”的身世,出现在了这场“碳”索好生活市集上。

被“低碳”串起的人与生活|碳路者故事

在“碳”索一种好生活市集上,王华栋母亲做的布偶引起了游客的关注。

那是2023年底,冬季的第一波强冷空气突袭岭南,但市集却热闹非凡。

摊位很多,人流很大。不同的摊主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商品与理念——从循环利用的奇思妙想,到等待新主人的旧物,从零碳的工业品到纯天然的酵素,从50后的奶奶到20后的娃娃,“低碳”这一宏大的主题,被解构成了无数的生活细节,将不同的人,链接在一起。

被低碳链接起的情感

年近四十的艺术家王华栋很容易想起,小时候被妈妈的“改造欲”支配的日子。他曾写过一篇《我妈妈的手工帝国》,里面提到了不少80后童年的集体记忆:“如果我暗示我衣服太紧了,她会三下五除二帮我改合适。如果我说书包旧了,第二天我就会有一个用牛仔裤和什么衣服碎布拼接的新书包。”

在王华栋看来,母亲那一代人对于“废物利用”的冲动,几乎是刻在DNA里的。母亲会不厌其烦地把旧衣服改成门帘、沙发套,做成拖鞋,把塑料瓶做成漏斗、筷子桶,或者剪一朵花粘在墙上,插在花盆里。“这在我们看来相当多余,又劳累伤神,劝她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她都没兴趣。”

“不肯扔”并非某个人的专属标签。早在2012年,北京艺术家宋冬就与其母亲“合作”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物尽其用》,先后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广州双年展、柏林世界文化宫、纽约现代美术馆、温哥华美术馆等地巡回展出。这个作品包含了宋妈妈五十多年来积攒的万余件日常生活用品,从针头线脑瓶瓶罐罐到牙膏皮,铺满了展厅,也让当年观展的王华栋感到“震惊又戏谑”。“也许应该叫我妈来,能为这些物品找到一百种变废为宝的用途,帮宋妈妈解压。”

以往,很少有人从“低碳”的角度去解读老一辈中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甚至,互联网语境下,一度充满了对它的嘲笑与戏谑。但王华栋明显感到,近年来,身边的世界对一位不肯扔东西、喜欢旧物利用再利用的母亲,表现出的宽容乃至赞许。

“每次我叫她来南方长住,她总是待不住。后来我带她去了碎布市场,终于她像发现宝藏一样乐此不疲地淘了很多布,回家开始做衣服、沙发套,给狗做玩具,做垫子。精力十足。”王华栋说,疫情期间,他每两周去看父母一次,每次都会发现屋里多几件东西,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就被策展人相中,成了艺术展的一部分。而今,这些造型别致、配色独到的布偶,也受邀成为“低碳市集”的参与者。

作为艺术家,王华栋觉得母亲的布偶未必可算真正的“艺术品”,却有它独特的魅力。“她大部分的手艺和创造力,是基于实用的,装饰功能的,希望废物再利用的。像他们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一样,觉得东西坏了修修补补就可以再用,为什么要丢弃。”他说,自己回到老家时,往往能发现小时候专用的一把勺子还在,沙发换了几层套,但基座还在,一个老皮箱的轮子被钉在了桌子腿上,可以继续滑动。“许多属于这个家庭的旧物,以线性的方式变化,延续着一个家庭的记忆传承。而不是像现在通常的方式,把旧家具都扔掉,然后住进房地产开发商复制的样板间里。”

被“低碳”串起的人与生活|碳路者故事

王华栋母亲在家做的装饰物。

生活中越来越稀罕的“home made”,也随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我爸爸也是第一次发现,我妈妈的手艺真的有人赏识,甘心当起了摄影师和搬运工。我们家也以一种不曾有过的结构开启了分工,感受了一次手工业时代的协作和满足。在这个结构里,我妈从家庭被忽略的人变成了中心,非常果断,不再唠叨。”

曾经,“定制版”的书包,给儿时的王华栋带来过压力。“跟别人不一样,这在某些年龄阶段是很有压力的,我不想看起来那么‘特别’。”然而,如今,这种基于“不浪费”的生活哲学,渐渐成了重新连接起50后父母与80后儿子的纽带。

Tags:生活(639)低碳(28)可持续(20)王华栋(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被“低碳”串起的人与生活|碳路者故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