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财经作家王万军:以“个人经济体”重构个体创业者心灵家园

网络整理 2023-02-15 18:23

新春开工以来,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组织的畅销图书直播活动正在热烈举行。

这场名为“读好书 促发展”的活动,是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邀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知名人士围绕其著作展开讨论,并做全网直播,引发强烈反响。活动将持续到2月底。

近日,财经作家、《个人经济体》作者王万军做客直播室,就“个体创业者受害者心理”、如何利用“个人经济体”重构个体创业者心灵家园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财经作家王万军:以“个人经济体”重构个体创业者心灵家园

《个人经济体》一书作者王万军做客广东经济出版社直播室,参加“读好书 促发展”读书直播活动。

《个人经济体》有利于转换社会就业观念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您出版的新书《个人经济体》最近特别火,许多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许多人把这本书作为就业创业的必读书,认为对于转变就业创业观念非常有帮助。您能介绍一下这个情况吗?

王万军:谢谢您的鼓励。我们在年前出版了这本《个人经济体——如何抓住时代红利,成就个人财富人生》,我们通过解读罗振宇、樊登、小杨哥等十几位创业者的成功经验,以及两度登上福布斯的世界初代网红Chiara Ferragni的经验、甚至还有元宇宙时代创业者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就业创业,既不像“个体户”或“个体经济”,也不像企业,我们把它称之为“个人经济体”现象,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研究,从底层逻辑分析了这个时代的红利,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个人经济体”的系统化理论,确实引发了一些反响,也引起了一些老师的关注。

著名财经人文观察家秦朔老师就把个人经济体评价为是“既是新经济又是新文化现象”。

这几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者甚至政府、高校以及家长和个人都在寻找更多的就业途径,这本书传递的新的就业观念,以及对社会红利的底层逻辑解读、对成功者的经验解构等,可能是吸引大家最大的原因。

个体创业最大的敌人是“受害者心理”

主持人:我发现,“个人经济体”其实都是个体创业,而个体创业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一个老话题会引发这么多的关注?

王万军:你说的对,个体创业确实是一个老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个体创业的道路,但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但又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个体创业受害者心理”。

所谓“受害者心理”,就是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无辜地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从而陷入委屈难过、自怨自艾的状态,寻求同情与安慰。心理学将这种心态,称之为“受害者心理”。

我说的“个体创业的受害者心理”,就是许多人尽管走上了个体创业的道路,但总觉得自己是因为找不到单位上班,又没资金资源开公司做老板,而是无奈的选择,认为自己是被迫走上了个体创业的道路,不但自己瞧不起自己,还总觉得被别人歧视。

这是个体创业者的潜意识。别看有的人白天激情万丈,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受害者心理便会浮现出来,并噬咬着他的内心,让他夜不能寐、非常痛苦。

创业需要激情,但受害者心理会让创业者处于拉锯状态,尤其是在创业不顺的时候,让人在“继续创业”还是“找单位上班”之间来回撕扯。这会严重影响创业者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很多个体创业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创业的受害者心理”。

我们写这本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消除这种受害者心理,对冲负能量,帮助个体创业者重构心灵家园。很高兴的是,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找到了消除这种受害者的底层逻辑,也让很多读者不但如释重负,而且找到了方向和信心。

社会红利底层逻辑改变有利于改变受害者心理

主持人:个体创业其实是很有勇气的事情,而去单位上班反而显得普通,为什么反而会有“个体创业受害者心理”呢?

王万军:你说的只是表象。但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却并不是这样。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便变成了人的潜意识。

因为在国人内心,只有去单位上班,或者你自己开公司做老板,才是正道,否则叫“不务正业”。最典型的是《明朝的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他当时版税都拿到4000多万元,却还在顺德一个海关做一个小公务员。中央电视台问他为什么还天天去上班?他回答说:“我妈说了,人要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妈的这句话”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想法。

Tags:社会(157)个人(154)创业(87)经济体(6)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财经作家王万军:以“个人经济体”重构个体创业者心灵家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