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李亚鹤:都市语境下的上海非遗“活化”

网络整理 2023-07-15 03:20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20周年。长久以来,对非遗保护的多元视角与活化路径被不断探索与实践。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各社区、社群、持有者与自然、历史的互动中被创造且世代相传,这种活态与动态的文化发展,以生产、生活、民俗、技艺等形式表现,其存在需依靠民众的参与且在不断传承、运用、创新与发展中保持其不竭的生命力,因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李亚鹤认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遗的活化传承不仅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而且为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李亚鹤了解到,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非遗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上海人文历史和城市文明发展的宝贵产物,非遗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散发着“细腻精巧”的人文气质,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价值,故而成为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一个载体。

李亚鹤认为,城市生命体需要有规律的“新陈代谢”,深入挖掘非遗当代价值的意义正在于此,即其可促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活着的非遗”渗透到今天城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是上海城市更新与文化升级的重要任务。这凸显出非遗保护工作在上海城市发展中高度的参与性与建设性。

李亚鹤说以非遗参与主题公园的打造为例。随着2021年江南园林营造技艺入选上海市级非遗代表名录,与园林物质景观紧密相关的园林生活技能(如江南园林的中式家具制作技艺,海派插花与盆景制作技艺,水仙、菊花、兰花、牡丹栽培技艺,海派菜肴、面点,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不断丰富着都市非遗体系。可以说,非遗将古典园林的生活美学融入了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之中,朱家角课植园、松江醉白池、南翔古猗园、青浦曲水园、嘉定秋霞圃等一批江南园林成为非遗传承文化空间。2022年,上海第一家“非遗主题公园”古猗园正式挂牌,该主题公园紧扣非遗传承与体验,常态化推出江南文化讲坛、非遗美育课程、园林文创研发、非遗曲艺快闪等益民项目,沉浸式非遗展演、展览、教育主题活动让人民的公园有了别样的风景。

据李亚鹤了解,非遗一直被视作地方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民俗类非遗如乡村节庆、美食游艺、手工技艺等,具有显著的民间性与社会性,在当下秀美乡村的打造中可转化为民俗旅游与乡村经济的优质资源。上海处于长三角发达水系的密网之中,诸多非遗事项蕴含着江南水乡古镇共同的文化记忆,以精湛的手工技艺、优美的民间表演艺术、盛大的民俗活动与民间信仰,建构起江南古镇的乡愁记忆,它们随着江南水系的流动,成为江南千年文脉的延续。当下,上海民俗类非遗在实现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金山区的农民画、海渔文化节,奉贤区的土布纺织、伏羊节,宝山罗店的花朝节、龙船会,青浦区的田山歌、阿婆茶,崇明区的灶花节,松江区的舞草龙等,吸引着八方游客与创业者,证实非遗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可持续为乡村文化、经济、艺术赋能,增强江南水乡古镇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Tags:文化(2073)发展(1185)江南(19)传承(44)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李亚鹤:都市语境下的上海非遗“活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