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发展的关键拐点,中国直销急需一场“变形计”

网络整理 2024-05-25 11:01

  营商环境,是近年来的比较热门词汇。2019年12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意见,随着国家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打出“加”“减”“进”“退”等一连串政策组合拳,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近几年,中国直销市场环境却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权健事件和三年疫情后,不少直销企业又持续“爆雷”,中国直销更是雪上加霜,市场回暖严重受阻。

  不过,就在大家感到无望的时候,一连串利好信息接踵而来,大家对中国直销的发展未来又不自觉地热烈憧憬起来。

  2023年8月7日至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直销管理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在北京开展。来自11个省、市市场监管部门执法骨干及业内知名法律专家参加本次立法调研活动,对直销监管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023年1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沈阳召开“调研治理直销企业挂靠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各省市监部门就挂靠问题进行了讨论。

  2024年3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主办的直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3•15圆桌座谈在京举行。本次会议透露出众多重大信息,首提多层次试点、积极推动两个条例修订、支持成立直销行业协会,对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4年4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市场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度重点立法任务》,《禁止传销条例》成为国家市监总局2024年度重点立法任务之一。

  2024年5月9日,中国政府网官方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成为“预备修订”的18个条例项目之一。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有加强违法行为监管的,也有如何为中国直销卸下“枷锁”的,作为直销人来说不可谓不高兴。但是,利好归利好,中国直销行业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良行为,这也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进一步净化直销市场,进一步优化直销营商环境,直销市场是否也需要一套“加”“减”“进”“退”组合拳?如果需要,那这套组合拳又该怎么打?

  中国直销行业需要一场“变形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从制约百姓投资办企的第一道门槛被改算起,商事制度改革已走过10年历程。

  开办企业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

  政府部门打出这一系列“加”“减”“进”“退”政策组合拳,将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从源头上改善了营商环境,开启了市场活力的源泉。

  如今,整个市场大环境不断变好,据介绍,重塑企业开办服务流程,最大程度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改革,推行经营范围规范化表述,深化运用“电子证照”,大力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开办时间由22.9天压缩到4个工作日以内,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

  而直销行业却是个例外。10年,传统市场营商环境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直销行业的19年,企业数量仍未能突破100家(截至今天才88家,并且已经停止发牌),2000万的保证金门槛依然没有松动,申牌企业最快的也要一年半载才能拿到直销牌照,而在获牌之前的一切以直销模式开展的经营活动都被粗暴的归为“涉嫌传销”。19年过去了,《直销管理条例》几无修改,直销企业始终带着镣铐在条条框框中前行。

  对于那些真正看好直销、热爱直销、了解直销的人来说,这样的直销营商环境让他们很不甘心。

  直销行业专家、中国直销发展见证人张华曾表示,“中国的直销事业还没有真正开始,一直处于名不正言不顺、制度混乱、管理混乱、行业不自律的无序状态下发展。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到老百姓,都没有真正认识直销,不知道直销和传销的区别。直销并没有错,不能因为有部分人利用直销骗人,就一棍子打死。”

  虽然很多的直销乱象与企业不自律、传销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糟糕的直销营商环境也是导致乱象的重要诱因。

  如今,直销行业处在发展的关键拐点,要营造良好的直销营商环境,就需要一场“变形计”,打出一套具有中国直销特色的“加”“减”“进”“退”组合拳。

  出台适用于直销的加减进退组合拳

  直销一直不被大众所认可,也一直被部分人污名化,权健事件过后,直销负面新闻更甚,口碑断崖式下降。

  如今,直销审批与备案早已全面停止,“百日行动”变成了“天天行动”,这期间,伴随着监管展开的还有直销相关人士的“反抗”:有觉得直销应该完全放开的,有认为直销应该修法的,还有建议成立直销行业协会的……

  综合种种观点,不难从中整理出一套适用于直销行业的“加”“减”“进”“退”组合拳。

  “加”——放开三大限制

  直销是舶来品,如今已遍布大多数国家,但我国直销却有些与众不同。相对于韩国直销,我国直销没有严厉、系统的直销法;相对于美国直销,我国直销没有宽松的审批制度;相对于日本直销,我国直销没有行业协会……

  另外,我国直销还有明显的三大特征,一是只能销售化妆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家用电器六大类产品,二是每家直销企业的销售范围均有地域限制,三是只能单层次销售。

  业内人士认为,直销的核心魅力(灵魂)就是团队计酬、无店铺销售,而我国的直销现状却是半开放,允许直销但不能用直销的方式经营,这样的模式一直被相关人士诟病。

  对直销企业经营的产品范围进行规定,本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此外,随着电商的火爆,满世界做生意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常态,而直销的区域限制显然与时代脱节,也无法真正落实;

  而关于多层次,除了判断是不是拉人头以外,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看是不是以产品为导向。

  半开放的形式阻碍了直销企业的发展,违法违规现象接踵而至。现在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大多是“躲猫猫”,几乎没有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所谓单层次经营。正是这种“开而不放”的尴尬局面造成了行业的“普遍违法”,也使得中国直销业始终处于“灰色地带,见不到阳光”。

  “减”——简化手续、轻装上阵

  直销,虽区别于传统销售,但也只是一种销售通道,很多国家都是报备制,不需要审批,比如美国。但我国直销很苛刻,既需要报备,还需要审批。《直销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申请成为直销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投资者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提出申请前连续5年没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外国投资者还应当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

  (二)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8000万元;

  (三)依照本条例规定在指定银行足额缴纳了保证金;

  (四)依照规定建立了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不过,政府部门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中指明,“暂时停止实施外国投资者应当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的要求,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但是,8000万的注册金、2000万保证金,以及漫长的审批过程都是阻碍部分企业进入直销行业的原因之一。

  过去19年的时间里,我国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最多的时候只有91家。而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到1.84亿户,同比增长8.9%。“91 ”与这样的数据放在一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提我国各中心城市开办企业基本在5至8个工作日就可以搞定。

  直销繁重的审批与报备,不仅会加重监管部门的压力,还会给企业的发展、规划带来阻碍,政府部门对于直销的审批与报备也应该简化,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让直销企业和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进”——加快修法步伐

  如今的直销行业存在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直销企业出现违规违法问题,担责的总是直销员。

  确实有部分企业存在甩锅嫌疑,但不可否认,直销员曾给直销企业抹黑的现象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直销员的不规范行为给企业造成了太多不良影响,企业更应该规范直销员行为。

  但由于目前直销企业和直销员之间的责权关系界定不明晰,企业监督很难落实,《直销管理条例》中提到直销企业要对直销员的行为负责也就显得有些无力。所以目前的现状是,直销企业没有严加培训直销员,也没有按照《直销管理条例》中直销员的规范行为来认真监督。

  在这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修订《直销管理条例》来约束直销员的行为,将细节监管到位,“如果将直销员规范,每个企业的直销员都有特定编号,全国各级监管部门录入并进行联网,违规经营行为记录在案,同时利用大数据,全国经销商的数量、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男女比例都一目了然,这样直销员证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目前,监管层也意识到了完善直销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在2019年3月26日,时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会见美国安利公司董事会联合主席德・狄维士时表示,中国政府正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等多项措施规范直销行业。

  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立直销行业协会,通过第三方平台来监督直销员行为。原国家工商总局直销监督管理局巡视员沈根申就认为,应当成立中国直销行业协会,借助协会的平台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带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直销行业正能量打造,促进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让公众更客观地认识整个直销行业。

  让人欣慰的是,这些事情都已经在有序地推进,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

  “退”——建立吊退出机制

  直销市场乱象由来已久,曾经的“一刀切”也没有让其断根,这背后既有不法商家逐利倾向,也因为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尤其缺乏行业长效监管机制。

  权健事件后,时任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将会建立直销行业吊退出机制,要改变直销企业有生无死的现状,加大违法成本。他还表示,商务部将建立直销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人员实施联合惩戒,该取消备案的取消备案,该撤销网点的撤销网点,直至吊销直销牌照,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比如权健、华林之类的企业,既然事实已经明了,人也已经抓了,企业也已经查封了,直销牌照就应该立即吊销(目前只是权健被吊销)。

  另外,关于吊退出机制,除了针对违规违法企业之外,僵尸企业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

  据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直销行业发展报告》信息显示,当年有多达18家直销企业的直销销售额为0,这其中虽然大部分都是2015年刚刚获牌的企业,但也不乏直销经营已经全面停摆的企业。比如类似哈药这样的企业,早已不再涉足直销的相关业务。

  而有的企业,虽然仍有直销经营活动,但年销售额极低。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的企业就超过了10家。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企业也应该归为僵尸企业。

  像这些一些冗员充斥、有名无实的直销僵尸企业,拿着直销牌照却不做直销或者做得半死不活,深陷“活不起”也“死不得”的困局。可能有传销分子会借用这些企业的名义来开展违法传销活动,更有甚者,这其中个别企业还可能会通过出租直销牌照来谋利。

  所以,对于僵尸直企,能挽救的尽量挽救,可以淘汰的就适当淘汰,该摘牌的坚决摘牌,再让一些真正有实力的申牌企业进入,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还有就是,出台自我退出的机制。雅芳和好当家的成功退牌是个很好的例子,既有外资代表也有内资代表,既有外资上市公司也有内资上市公司,可以结合两者的案例加以改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即可。

  不想干、不能干、干不好,企业可以自由选择退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企业注销指引(2023年修订)》规定提供便利性,从而释放市场资源。

  结语

  如今政府部门已经尽可能地放宽政策,为企业减负,打出“加”“减”“进”“退”等一连串政策组合拳,开启了市场活力的源泉,激发了社会创造力,也为群众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还助中国经济发展更上一阶。

  直销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份子,是不该被忽视的一部分。如今,政府部门、直销企业、专家学者等均为规范直销建言献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属于直销的“加”“减”“进”“退”组合拳也会逐步落实。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Tags:[db:TAG标签](11507)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发展的关键拐点,中国直销急需一场“变形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