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今天,让我们怀念张纯如

网络整理 2019-12-13 22:00

  中国侨网12月13日电 题:揭露侵华日军暴行,她用全身力气捍卫历史真相…今天,让我们怀念张纯如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张纯如

  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惨绝人寰。

  在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的名字无法绕过。她曾出书讲述南京大屠杀,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获得国际关注。遗憾的是,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自杀身亡,年仅36岁。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2019年11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张纯如公园”揭幕。图为一座雕塑上刻着张纯如的格言“PowerOf One”。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2019年11月9日,也是张纯如去世15周年这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张纯如公园”揭幕。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向各界致谢,并表示张纯如有着“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这种信念鼓励年轻人不要放弃梦想。

  “纯如小时候常常问我们:你们在我这年纪的时候在干嘛?我跟她说,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我曾亲眼看到很多同胞死去。”

  ——张纯如父亲张绍进

  历史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1968年,张纯如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华裔家庭。祖父是抗日将领张铁君,父母亲是哈佛博士。儿时常常父母谈起抗战往事,这也为张纯如打开了通往那段悲壮历史的一扇门。

  早年间,张纯如的父母在美国办了一所中文学校,母亲担任了第一任校长,因此她从小就对中国十分感兴趣。“虽然纯如没有经历过那场残忍的战争,也出生在美国,但是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张纯如母亲张盈盈说。

  在胡佛研究院的二战文物展上,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在他们女儿撰写的《南京大屠杀》和她捐献给研究院的、抗战期间拯救无辜百姓生命的红十字旗前留影。(美国《侨报》/陆杰夫摄)

  据张盈盈回忆,张纯如初入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她从小就对写作感兴趣,大三时不顾老师劝阻,毅然转入新闻系就读。大学毕业后,张纯如成为了一名媒体人,曾先后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美联社撰稿。

  “我和她的父亲也劝过她,太累了就不要写了,不要太辛苦。但是她就是很有激情,是说到做到的人。有些人注定一生为他人而活。”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

  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没料到,过去无意间与女儿提到的抗战逃难故事,会让她后来对那段历史产生强烈兴趣。

  1994年,张纯如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受到了强烈的触动,从此开始调查南京大屠杀。“纯如的中文掌握得不是太好,我帮她翻译了很多中文的材料,她在美国搜集材料时,因为没钱,还曾寄住在一位华裔教授家里。”张盈盈说。

  调查中,张纯如发现日本一直在扭曲、淡化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根据BBC调查,在日本文部省审定的整本357页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1931年至1945年的内容仅19页,而“南京大屠杀”及“慰安妇”都只有1行,还是在“附言”中。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张纯如向世界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决心并没有受到影响。1995年7月,张纯如前往南京。25天的时间里,她基本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拍下大屠杀遗址、纪念碑,寻访了多位幸存者。

  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2007年2月1日下午,张纯如铜像揭幕仪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举行。图为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抚摸张纯如铜像。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研究过程中,张纯如也促成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的发现。这两本日记最终与她所撰写的书籍一起,成为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铁证。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2019年11月30日,年过九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曾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的国际友人魏特琳女士雕像系上围巾。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1997年,《南京大屠杀》一书英文版在北美地区出版,一经面世就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蝉联榜首长达三个月。几十年前的黑暗历史像一块投进湖面石头,张纯如长久以来的平静生活终究被打破了。

Tags:揭(7)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揭露侵华日军暴行 今天,让我们怀念张纯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