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话剧《花好月圆》:讲好老广心中的“粤味”

网络整理 2019-12-22 15:48

话剧《花好月圆》:讲好老广心中的“粤味”

  □徐诗颖

  新世纪以来,广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外地求学十年,每次回家都会对这个城市产生陌生感,但有关“广州”的这份记忆无论如何不会改变,而且愈发浓郁。因此,平常我对讲述自己家乡的作品会更为关注,而如何讲好地方故事似乎成了不少创作者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2019年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推出的粤语版《花好月圆》引人入胜之处,正是立足“食在广州”这一最能代表广州文化的印象,选择“粤味”这一关键词,以“记忆”作为切入点,讲述老广的奋斗与坚守,从而表达老广心中对这个家园不变的热爱与认同。

  “粤味”的两层含义

  “粤味”作为贯穿整部剧发展最重要的元素,包含两层含义——

  (1)它指的是老广的“味蕾”,也就是广州独有的地道小食。如果要做文化寻根的话,那“西关小食”无疑能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专卖地道西关小食的“林记”小食店把观众一下子带进熟悉的西关味道,如:竹升面、牛杂、云吞面、猪脚姜等。舌尖上的“醇香”不会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保存“味蕾”的载体而言,石板街、趟栊门、满洲窗、西关大屋、青砖碧瓦等典型西关建筑,不仅将岭南文化的韵味与风采展现出来,而且蕴含着老广品尝过的酸甜苦辣,包括食物和人生。

  (2)它指向老广对本地家园的文化认同感。剧中西关女人林家宝所说的一句耐人寻味之语引起了老广观众的共鸣,其大意是:在熟悉的地方有了陌生的乡愁。麻石街、林记、竹升面、牛杂、云吞面、猪脚姜……这扑面而来的熟悉感,为什么会引起老广的乡愁?以前谈起“食在广州”,那不言而喻的熟悉感、那遍地开花的地道小食,通通来得顺其自然,而现在说“食在广州”,对于老广而言似乎有了一些“变化”。现代化扑面而来的今天,这些变化可以折射出广府文化,抑或是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务实和创新的特质。然而,也有一些老广感慨,要想找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西关小食,已经不太容易了,只能“穿街走巷”地寻宝或者去正宗老字号店才能品尝。

  因此,该剧围绕“粤味”来展开不同代际人物想法和行为的“守”与“变”。林家宝四十年如一日,通过经营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店“林记”,守护着心中那份不变的“粤味”。然而,在现代化商圈大举入侵之时,“林记”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重大转折点。林家宝的徒弟陈穗生不忍看到师父苦心经营的“林记”被吞噬,极力苦劝师父将“林记”变成他食品经营连锁产业的一部分,但一直都遭到林家宝的拒绝。在林家宝的心中,一旦店铺让给陈穗生,变成现代化商业模式的一部分,那心中的“粤味”就会荡然无存。往更深一层而言,文化的“根”也会被强行拔起。这是她不希望见到的结局,因她答应过父亲,要一辈子坚守食材独有的那份“味道”。

  “守正”与“创新”共融

  当前在文化领域被较多谈论的“守正创新”,在这部剧里有深刻的探讨。“守正”代表着林家宝这类老一代广州人不变的初心,而“创新”则指代如陈穗生这群新一代的广州人。守正与创新,需要如何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不会丢失传统地道的地方文化,又不会被时代淹没?放到更大的文化层面而言,西关、广府、岭南文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环境中坚守并发展,的确是当下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林记”最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危机,林家宝与陈穗生通过一场心连心的沟通,终于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共融。林家宝体会到陈穗生真心为“林记不倒”所付出的奋斗和努力,而陈穗生也终于体会到林家宝作为工匠的那份永恒不变的初心和执著。真情、真性、真味,让我们体会到醇香的“林记”食品和温暖的“林记”人。

  该剧里不少人都经历着“出走-回归”的心路历程,比如:林家威的逃港与认祖归宗、张文英的跨国婚恋与回乡唱戏、胡天宇的外国生长与回国发展等。如果说“出走”意味着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的话,那么“回归”则指向人的本心,或者说是对渗透骨髓里的家园文化的认同。借用剧中林家宝对陈穗生说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创新求变是你的梦想,守旧守正是我的情怀一样,遵从经典,原汁原味,又何尝不是一份情怀呢。可见,不同代际间所认为的“创新与初心”,只有在相互沟通、理解和包容的情形下,才能更好地携手并进。

  匠心独运的构思

Tags:话剧《花(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话剧《花好月圆》:讲好老广心中的“粤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