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当留守儿童长大:下一代不要再留守

网络整理 2020-10-20 13:38

当留守儿童长大:下一代不要再留守

一泉溪流,高山坝子,两间屋子的平房,父母远赴沿海打工,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这是文俊的童年。六七岁,他学会了干农活,十一二岁,便背着背篓上山挖一百多斤的土豆。山区没有稻田,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米饭,是他从小关于食物的记忆。

 

文俊的经历在贵州毕节纳雍县并不少见。纳雍是我国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每个村寨里,都有不少留守儿童。孩子们长大,有的很早就跟着同乡外出打工,辗转广东、江苏等地的工厂。他们和父辈一样,一年一年,候鸟般往返于异乡和故乡。

 

2017年,双胞胎女儿满一周岁,文俊回到距离故乡一百多公里的贵阳,成为一名美团骑手。鼎盛时期,站点里的骑手中有十多位来自文俊所在的糯石村。这在中国西南的山区并不鲜见——先有第一个人走出大山做骑手,然后是老乡带老乡、也来做骑手,甚至还会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站点,这样可以彼此照应,更具安全感。

 

这些"骑手村"与"城市配送站"一一对应,成为了边远地区青壮年走出大山、寻找可能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注解。"一人跑单,全家脱贫",然后就带动更多人成为了"全村的希望"。在城市,他们复制了乡土社会的社交网络。例如他们会建一些微信群,聊工作,讲讲打工的信息和村里的事。现在,文俊和两位毕节骑手住在一起,经常一起吃饭、喝酒。

当留守儿童长大:下一代不要再留守

他们大多当了父亲,把孩子留在故乡。但改变,也在悄然发生。曾经的留守儿童文俊,很欣慰自己不用让自己的孩子翘首企盼每年一次的见面。每一天,他都会和孩子视频聊天;每个月,他都会回到家乡抱抱孩子、跟孩子嬉笑玩耍;每个夏天,他都定下目标:带着孩子走出家乡,去各地旅游,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文俊寻找着平衡。童年缺失的教育、爱与陪伴,文俊希望孩子们都能得到。

 

 

父 辈
 

"爷爷,爸爸几时回?"

"哦,过年回,我们杀年猪,过个闹热年,过个团圆年。"

"姐姐也要回来,妈妈打工去了。"

"爸爸妈妈想不想?"

"想"

"要买嚒子?"

"泡泡糖。"

"买挖土机,买光头强,熊大。要不要"

"要。"

 

这是文俊去年11月24日发的一条社交短视频。画面分成两半,一半是他自己,斜靠在枕头上,另一半是一位老人背着一位幼童,在爬一段村寨里的台阶。画外音是爷孙俩用对话,孩子奶声奶气地附和着老人沧桑的声音。文俊的眼圈红了。

 

1991年,文俊出生在纳雍县一个彝族的村寨里。第二年,弟弟文杰出生。纳雍县地处乌蒙山深处,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我们那里没有水田,都是山地,地里只长玉米和土豆。"文俊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买米都只会买散装的,很少买一整包。"

 

文俊和贵州毕节山区多数的孩子一样,是留守儿童。十岁那年,文俊的父母跟着同乡,去了上海打工,做园艺工人。兄弟俩和同为留守儿童的堂弟,开始跟着奶奶生活。一层的平房,两个房间,三个男孩挤在一张床上。

当留守儿童长大:下一代不要再留守

在文俊的记忆里,父母只在过年时候回家,有时候好几年才回来一次。他们不用手机,村里打电话不方便,和父母关系很疏离。"我小的时候,每当逢年过节看着别人家团团圆圆的,就自己躺在被窝里面捂着眼睛哭。"

 

爷爷去世早,奶奶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她养了一头猪,种了玉米和土豆,还要照顾三个发育期的男孩。奶奶不识字,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六七岁的时候,文俊学会了干农活,割猪草、挖土豆、收玉米。最忙的季节是挖土豆,在纳雍,土豆种在玉米地里,成熟时正值盛夏,太阳热辣,几个孩子弯着腰,背着背篓,在玉米杆之间穿梭。太阳曝晒,锋利的叶缘划伤皮肤,有时候回家后,发现手臂后背都是红色的血痕,生疼。

 

Tags: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当留守儿童长大:下一代不要再留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